货拉拉女乘客跳窗案后,很多人呼吁车内装监控。
比起摄像头监控车内、店内、公共场所等等场景,其实有个同样值得思考的事:是否应该监控人的网上搜索浏览购物聊天记录等等各种网络活动。
有一点无疑,很多严重暴力致命犯罪,会在事发前在网络上有征兆,诸如《疑犯追踪》的技术,现实中其实早已部分达到,比如聊天中敲诈勒索、威胁杀人,比如搜索浏览如何杀人抢劫,比如购买些好多危险物品,大概率会产生罪案,除了预防犯罪,还可以办其它好事,比如制止自杀,人们自杀前往往会网上搜索浏览相关内容。
那么,支持公共场所乃至出租车内这种较为私密场景监控的,是否会支持监控网络活动?国家、社会、乃至人类是否又应该监控网络活动?
从功利角度,如果规则严密执行严格杜绝滥用,监控网络的收益无疑是非常巨大的,可以预防很多的犯罪。而且摄像头监控,起到的作用是震慑犯罪,对于实时发生的犯罪只有记录和帮助破案功能,无法预防,但监控网络,却可以治未病地防止犯罪。
乃至我们可以想一个问题,扶不扶早成了一个良心拷问,而面对现实中正发生的杀人与自杀,人们在看到围观者可以轻易有效制止却不去制止时,会抨击责骂,指责围观者麻木不仁丧失人伦。但事实上,利用监控技术,人类早已可以轻松做到预先制止很多杀人与自杀,可人类现在以隐私为由,放任了本可以制止的死亡发生,隐私权与生命权孰轻孰重?
最后发现,伦理道德问题真是个大问题。它决定了明明可以预防的人的死亡到底应不应该被制止。
人类为了拯救生命,做了无数的努力,耗费了无数的财力物力人力,比如医疗、安防等等投入,人类对拯救生命给予了无上的道德评价,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,那到底该不该为了拯救生命牺牲隐私权让监控网络?
我们的网络隐私,其实早已被各大网络公司掌握,网络公司内部肯定有人有权访问一切隐私数据。那连私人公司都可以掌握的隐私,政府有没权利掌握并从中分析预测犯罪呢?如果说不行,那公司就比政府更可信吗?还是公司掌握隐私可以,但不可以分析数据以此预防犯罪?想想要是网络公司的人日常巡察中,确凿地发现,有一个人正面临生命危险,而它举手之劳打个电话发个消息就能救人一命,但它却限于公司制度,不可以这么做,只能眼睁睁地任由一个人去死,这种情况它内心能接受吗?大家可以接受吗?如果大家考虑隐私权之神圣不可侵犯可以接受有人去死,那要死的人是你或者你最爱的人呢?
再想,其实,所谓的隐私权面临个很扯蛋的处境,我们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的隐私数据,很可能在你不知不觉中,其实早已肯定被有关部门掌控,只是不会用来预防一般犯罪拯救一般生命,而是为了国家安全。更其实,《疑犯追踪》的设定即是如此,国安部门对拯救生命没兴趣,只会关注国家安全。那们我们可以问下:如果我们的隐私数据在不得不的情况下,早被用于保护国家安全,那么为什么就不能用于保护普通人的生命?国家是否又只应该关注国家安全而不是兼顾人民安全?
《疑犯追踪》(一)拯救世界和拯救生命 雍容 2012-02-27 23:34:41
https://movie.douban.com/review/5323012/
Finch是geek+亿万富翁合体,911之后,他出于“拯救世界”或“爱国主义”的冲动,投入巨额资金和自己无比聪明的大脑,造出了一台神秘机器,并以1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国家安全部门。机器的作用就是搜集和筛选海量的信息,从中甄别出哪些是对国家安全的潜在威胁,从而消灭恐怖主义于萌芽。但Finch很快发现,机器非但甄别出了恐怖主义隐患,还发现了普通人的危机,他们因某种未知的不可抗力,即将成为罪犯或者受害者。安全部门显然对后者没有兴趣,这些数据很快就被删除了。Finch无法忍受这一点,没有人比他更熟悉这台机器,他决心截取这些信息,转而悄悄开始“拯救生命”的行动。
安防监控真的有助于降低犯罪率吗?
我觉得总会有人不务正业,安防监控增加了现实犯罪的难度,可能导致一些犯罪分子从线下转为线上,变成网络犯罪,从而网络犯罪越来越多,比如诈骗、敲诈,不要说什么网络犯罪有技术含量,其实很多并没有,很多是可以直接买到现成的作案工具的,就像脚本小子那样。
2021-03-11 23:49:18 XUEXX.COM IP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