滑稽:老年人怕死狂锻炼身体意义却不大,年轻人健身潜力大但不怕死不锻炼

每天东观操场、湿地公园和乡村道路上,所见到锻炼身体的基本都是中老年人,其中又以老年人为主。这让我感慨不已。为什么锻炼的大多都是老年人?

  1.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,时刻感受到身体内部死亡的威胁以及外部世界亲朋好友死亡的案例,说白了就是怕死。
  2. 老年人有大量的空闲时间,年轻人还能频繁撸棒爱爱来休闲,老年人,呵呵,有心杀鸡无力回春啊
  3. 老年人不是成长于喧嚣浮躁的网络时代,如今花样繁多的各种玩乐项目他们不熟悉,健身成了很好的消遣方式,既能消磨时间还有益身心。

在我看来,第一条“怕死”的本能才是最关键的,古往今来纵是帝王将相天纵其才,尤是殚精竭虑苦求长生不老,更何况我们素质一般的小老百姓。年轻人不锻炼常说没时间,那多是懒惰难坚持的借口,更本质的是他们离死还早,身体正强健,丝毫不会感受到死亡的恐怖,也就不会因怕死而运动。人就是这德性,危险不在眼前就不会管它,也幸好人有此心理优势,要不然每人每天都提心吊胆,那可怎么活。

年轻人不锻炼还有个原因——没有氛围。国人好跟风,只敢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做事,健身的主要是老汉大妈没大姑娘小伙子,那年轻人怎好意思厚着脸皮出去呢,他们会怕别人异样的眼神、会怕别人认为他另类有毛病。

这其中就有个很滑稽的状况:老年人,身之将死,半身已进棺材中,身体机器早已定型,再多的锻炼作用也不会大,可老年人却起劲地在锻炼,反而年轻人,正是塑造身体打好基础的时候,锻炼身体所拥有的潜力无限,可年轻人他却不加锻炼。这就好比自行车,新车就要勤保养检修,让它各机构一直处于良好的状态,这样才能骑地最久,要是等到车子到处异常频繁大修时,基本上也就要报废换新车了,这什么意思,这是相当于人就要死了被新人淘汰了。

假如说身体良好状态为100分,一个人年轻时不注意锻炼,只能达到40分,当他变老变地怕死,开始健身,撑死也只是再把40分提高到50分;而一个人从小就坚持健身,年轻时就让状态达到了80分,老年时坚持不懈,即可达到百分,真正的健康生活。

那末了,健康地生活有什么意义?纯粹活地久缓解怕死的心理、为了活而活吗?理性主义者当然不认同这一点。按我惯常的世界观,存在毫无意义、活着毫无意义。那要健康长久地活着有什么好?首先可以更好、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,可这也没什么意义,且自己喜欢就好了。

2014-09-17 17:54:14 XUEXX.COM  IPO

药膳学论文:健康

健康

辛德林 上帝爱人学院 我爱213班 学号41

摘要:本文以人的追求为对象,试图揭示人对健康的关怀的意义。以及药膳、食疗与健康的关系。

关键词:人,健康,药膳,食疗

一、绪论

当今,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生活的幸福,而健康首当其冲。

药膳与食疗用自然的方式既给予人健康,又较少负作用,必将赢得人们的青睐。

本文主旨在于考察药膳食疗的状况,以及现代社会人们的健康需求。

二、人的追求

(一)人的追求的演变规律

在物资贫乏、生活艰难的时代,人们的追求,从效果上讲,必然地主要是求得生存与繁殖。即,在那样的时代,生存意志、生殖意志主宰了人们的生活的主要部分。

但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提高,人的生活生活能力提高,一个重大的转变出现:多数人的生存不再是个主要问题。

求生的问题变得退居其次,人们不得不再给他们的生活找个主题,来满足他们追求意义的心灵。

这种“生活主题”的演变,是人的心灵的规律。但现实中,不同的人会处在不同的层次上:有的人在为衣食奔波劳累,而有的人,则不得不在衣食无忧后去寻找另一种人生,而且,还有些人可能会跳跃着前进。

(二)幸福的转向

当衣食无忧,或是说生存生殖不是问题之后,人的追求会如何转向?

首先应明确的是:生存与生殖永远是人的主题,不过会变得不再是中心而已。

人们最先找到的一个新主题或许就是生活的幸福。

幸福,首先是健康。所以,人们必将大力地关注健康问题。

(三)健康

人们去追求健康,当然不是指在生病之后去治病,而是去塑造健康、强健的体魄,以及预防疾病的发生。

对于这,拥有一套科学的生活习惯最为有效。

具体的事项可能会有:

1、体育锻炼:

这正是当今人们崇尚体育的原因。

2、饮食:

这正是药膳、食疗的重大意义所在。

3、科学的日常生活习惯、细节的建立:

这是个盲点,少有人涉及。而事实上,人的一些生活上的细节可能与他的身体状况有莫大联系,但不为当事人所知。一来是大众们对健康知识尚普遍缺乏,二来是社会上出缺少这样的公益或私人机构来指导大众。

比如说,一些人每天自己觉得自己吃得还不错,既饱又可口,但是可能,这仅是饱而缺乏平衡营养,最终,这必将制造疾病。

再比如,一些人可能非常喜欢体育运动,经常性进行大量的运动,他们自己,可能还自我感觉很不错,会想自己是多么有力量,但殊不知:人类,他的祖先是灵长类,而非猫科的运动健将。

(四)健康的上面

健康无法构成终极的追求、意义,首先,有些人可能已经很健康了,而有些人,他们本来就不把健康太当会事,或说不把它看作生活的重心。

所以,健康,即便它真的在一段时期构成了一些人的生活的中心,但这也是无法长久的——它必然要被其它更“永恒”的东西取代,从而去中心化,退居二线。

什么会成为下一个人的主题呢?

这是个人类的困境。

因为,这个主题可能也只是“有用的虚构”。但这是很少会妨碍人们对它的兴趣、追求。

(五)可能的替代者;

1、人类的福利、公益:

比如洛克菲勒、盖茨、等企业家、政治家们最后的选择。但是,一般人是没这种条件的。

2、家庭

3、功名利禄

4、真/知识

5、善

6、美/艺术

7、圣/宗教

8、感官的乐:

如追求美食、各种爱、各种游戏,还有的人热衷旅游、冒险。

但所有这些,都不过是相对的。

我们没有可能逃离、避免相对,因为我们只能建立在我们之上。

三、健康与药膳、食疗

虽然基因决定了身体的能达到的潜在的期望值,但是,后天环境作用决定了我们具体会处于0与期望值之间的哪一点。

胚胎其、幼儿期的作用巨大,它们与基因共同塑造了我们的身体的大体状况。成年后,对这个身体,我们只能接受,以及在细节上作些调整,但无法彻底改变它。

我们,只能是在我们已有的一个身体的基础上生存,妥善的维护它。

其中,首先就要合理的进行饮食。这能提高体质、预防疾病。

(一)食疗

食疗(食物疗法),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,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

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能营养,而且还能疗疾祛病。如近代医家张锡纯在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中曾指出:食物“病人服之,不但疗病,并可充饥;不但充饥,更可适口,用之对症,病自渐愈,即不对症,亦无他患”。可见,食物本身就具有“养”和“疗”二方面的作用。而中医则更重视食物在“养”和“治”方面的特性。

食疗学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成分,食疗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,早在远古时代,医食同源,药食同用。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的食疗药物则有400多种,每一种食物除营养价值外,具有和药物一样的化学成分和性味功能。《神农本草经》中记载365种药,一半以上既是药物又是食物。

目前,中医食疗,作为一种比较理想而有效的医疗保健方法,越来越受到我国医药学和营养

学界的重视,并已成为现代人体医疗保健综合措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

(二)药膳

中国药膳不是食物与中药的简单相加,而是在中医辩证配膳理论指导下,由药物、食物和调料三者精制而成的一种既有药物功效,又有食品美味,用以防病治病、强身益寿的特殊食品。

食疗包括两个主要方法,一是将食物经过一定的调制烹饪,充分发挥其医疗作用;一是配入适当的药物,虽然用药,但通过技术处理而赋于食物的形式。

(三)中国药膳具有以下特点:

1、注重整体,辩证施食

所谓“注重整体”、“辩证施食”,即在运用药膳时,首先要全面分析患者的体质、健康状况、患病性质、季节时令、地理环境等多方面情况,判断其基本证型;然后再确定相应的食疗原则,给予适当的药膳治疗。如慢性胃炎患者,若证属胃寒者,宜服良附粥;证属胃阴虚者,则服玉石梅楂饮等。

2、防治兼宜,效果显著

药膳既可治病,又可强身防病,这是有别于药物治疗的特点之一。药膳尽这多是平和之品,但其防冶疾病和健身养生的效果却是比较显著的。如山东中医学院根据古代食疗和清宫保健经验研制而成的“八珍食品”,含有山药、莲子、山楂等8种食用中药,幼儿食用30天后食欲增加者占97%,生长发育也有改善;再如,莱阳梨香菇补精,是由莱阳梨汁和香菇、银耳提取物制成,中老年慢性闩病患者服后不仅能显著改善各种症状,而且可使高脂血症者血脂下降,并可使免疫功能得到改善。

3、良药可口,服食方便

由于中药汤剂多有苦味,故民间有“良药苦口”之说。有些人,特别是儿童多畏其苦而拒绝服药。而药膳使用的多为药、食两用之品,且有食品的色、香、味等特性;即使加入了部分药材,由于注意了药物性味的选择,并通过与食物的调配及精细的烹调,仍可制成美味可口的药膳,故谓“良药可口,服食方便”。

四、结语

健康是人永恒的追求。

关乎健康的行业、企业、事业,也即是大有前景的阳光产业。

无数的人,有的为了健康,有的为了利益,都投身到健康事业中,奋斗不息、自以为乐。
参考文献:

[1] 申杰.食疗药膳基础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对策〔J〕.药膳食疗,2002,(10):10

[2] 彭铭辉,赖得辉.补脾益气药膳,药膳食疗[J].中医药学刊,1999,3(5):44-46

[3] 钟旭敏、熊卫红,中医体检初探,陕西中医学院学报,2006年7月,29(4),71

[4] 西木、金玮,营养革命,轻工业出版社,2005年10月,69-71
 Copyright©2008-2009 xuexx.com  All Rights Reserved